本土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本土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代,有挑战,但更有机遇。

Roderick Qiu
Roderick Qiu  

一直以来,有一个词常常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全球化。做为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和受益者——中国的公民,你大概曾有过这样的印象——全球化是好的,全球化会一直持续下去,甚至你可能会觉得若不是“全球化”有三个字它就会被加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但其实,若要给过去的一段时间加几个关键词,“去全球化”恐怕将会位列其中,这点在座的同学们大概也都有所了解。

而何帆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所提出的“本土时代”一词,无疑是精准地概括了当下和未来国际间去全球化背景下的真实情境。我们应当看到,疫情只是放大镜,放大了全球产业链的脆弱,全球化自身早已“千疮百孔”。

而且,这一本土化的大趋势,并非你我所能左右,而是大概率要成为下个时代的底色,我们只能客观看待。这也是为什么我欣赏“本土时代”这个词,因为它既希冀于对外开放,又充分着眼于内部自循环的发展;它并不排斥全球化,却又冷静看待去全球化带来的得与失。它不含有主动的意味,却也不是逆来顺受的;它是主动顺应和被动接受相结合的。

正如巴菲特所言,我们要“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全球化退潮的确是不幸,却也为中国提供了宝贵的转型机会和做大可能。本土时代将成为一个全新的时代,有挑战,但更有机遇。

因为我们具有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顶尖的运输系统,活跃的人才市场和巨大的消费市场。这些如今看似只是寻常的东西,其实都是在时空维度上难以遇见的。事实上,也只是因为中国在四十年发展的机缘巧合下恰好拥有这些要素,才能成为少数几个可以从全球化退潮中寻得大机会,可以把全球化反思阶段看作正面、积极的一个“本土时代”,一个新的增长点的市场之一。

原因有很多,而其中一个其实就在你我身边,快递。如今,在网上网购,快递费大概是8块钱,而且不少商品都可以实现次日达。这样的成果,正是源自长期凯恩斯主义实践下新基建和物流行业的发展。而这2倍于美国的速度和仅相当于美国二分之一的物流成本,也使得无论是原材料还是成品,都可以以很低的价格在全中国范围内传递,事实上极大地活跃了生产和消费。在这一方面上,中国和美国的物流能力的比拼,就好比是精瘦的中国小哥和大腹便便的山姆大叔赛跑,高下立判。

不过,转型期也必然面对不曾遇到过的新麻烦。当我们在如交通运输、互联网技术等领域达到世界前列时,如抄袭、模仿和优化等旧思路就不管用了,以前中国就好像是有老师带,学习西方就能收获后发红利,可如今中国跃居世界第二,这条路已然走到了头。这也意味着中国必须做好自己,自己发展。要想享受本土时代红利,又不能拘泥于全球化时代的开放至上和效率至上,必须有一套本土闭环方案,才能对冲风险。但好在,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而广阔的本土市场就是广阔的天地,极强的内部消化能力和巨大的市场增长潜力给了国产技术更多机会,全球化退潮更是加速了这一转化;如做屏幕的京东方、做处理器的中芯国际、做网络射频芯片的卓胜微这样的本土企业,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走向了前场。

由此推而广之,其实本土时代也许正是构建全国范围内的完善内部经济网络,也就是所谓“内循环”的时代。而如重庆前市长,黄奇帆所言,内循环显然既不是“闭关锁国”之类的误读,也非启动内需如此小格局,更不是在自力更生中内卷耗散,而是在疫情常态化下对冲外部不稳定,对经济侧重进行的战略性调整。这是大势所趋。

当然,说本土时代将至,并不是说国际市场无足轻重了,而是说全球化本身已经到了转型的拐点。中国既不会从国际产业链中离开,也不会被离开;只不过我们将会慢下来去反思全球化的战略与布局。趁着这个时机,我们将有机会为上一轮增长复盘,有机会做到更好兼顾内外,有机会为公平加码。尤其是加强社会公平该如何做这件事,值得所有人思考,毕竟随着技术进步,世界会自然更好更公平的幻想已然破灭。

当然,也不是说未来全球化的再繁荣就没有机会了。事实上,这大概更多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像人类文明在18世纪到20世纪不断经历的那样,全球化不是一次大功告成的,也不是只有一次的,而是本土时代和全球化时代交替出现。本轮的全球化本质上是美国所主导的全球化,而混乱产生也正是由于在世事变迁中,主导国已然意不在此。随着美国与世界关系的重新整合、中国与世界关系的下一步发展,全球化终究会重整旗鼓再出发。而当我们把目光放得长远,中国能做的事还非常多。以史为鉴,不妨让我们思考,当西班牙它们离开世界中央时,英国人做了什么;当英国人离开世界中央时,美国人做了什么。众妙之门也许就藏在其中。

当然,看过了未来,再着眼于当下,我们亦会有这样的信心:当今的社会结构、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注定了,中国会战胜那些旧挑战和本土时代带来的新挑战。而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大概也会从稚嫩走向成熟,多一些理性和自信。

未来依旧有无限可能性。

注:因为不是论文,Reference 草列如下。

Reference

去全球化 - MBA智库百科

本土时代的生存策略 - 何帆,第一财经

李丰产业猜想 - 李丰,得到

结构性改革 - 黄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