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认同:重新定义男性

当时代改变,人们对于男性一词的认知就也应当有所不同。

Cynthia
Cynthia  

互联网上对于男性的讨论大都围绕着两个概念:第一,男性与男权社会强加于其的男性特质,第二,当下对于男性的阐述应该如何改变。

根本性的看,互联网对于“男性”和“女性”的偏见,往往来自于基于“本质主义”而提出的,“男性和女性在本质上有不同”这一未必适应当下社会的论断。即,人们总是认为男性和女性之间在任何方面的区别都是先天的,普遍的,类似于一匹马和一匹牛这样的区别。大众对于这一点的坚持,导致了当下性别冲突的矛盾焦点——男性霸权主义。

Tim Edwards总结出的西方对于男性特质的共识是:

  1. 现代社会依旧是建立在父系基础上的:男子为主导,女子被娶进家,子女随父姓,男性继承家族的主要财产,文化。
  2. 现代的社会以男性的统治为主:在社会领域中,男性依旧是最中心的概念,在统治阶级中占有大部分的发言权——我们见过太多的“做一个好女人”的规劝,而这基本上都源自于男性的要求和享受,最后被内化成女性的自我约束。
  3. 现代社会对男性的男性特质有近乎社会道义的要求。每个男性都会接受到顺从这样男性特质的规训,于是在维持现存社会框架的同时,享受高于其他性别的红利。虽然社会崇尚的东西早就改变了,但是“强调男性特质”这个特征从来没有变。

在传统的社会上,对大多数男性而言,学一个优秀的学科,拥有一个主导性的工作,迎娶一个在社会大多数男性审美意义上长的优秀女性,就是成为资本金字塔的顶端的“成功者”。一旦想要背离这一套价值运作体系,就会受到社会的惩罚。因此,想要拒绝社会规训,放弃维持制度灰框架,拒绝男性特质的男性,必然会受到社会的惩戒。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男性同性恋:他们脱离了传统意义上对“男性特质”的要求,而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都受到了社会主流思想的惩罚。在此之外,这种传统社会中对于男性的定义也使得那些有资格、有能力胜任“传统男性职业”的女性无法取得应有的,平等的机会。

虽然目前的社会框架也正是依靠这样的定位运作下去,但是,与过往的任何时刻不同的是,得益于体力劳动的大大解放,女权主义和泛性别化渐渐兴起,并发展出了继远古时代之后的最大规模。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社会理应修改,甚至抛弃所谓“传统男性特质”这一概念。这是我们所有人对霸权男性主义的拒绝与反思。我们本来就没什么权利决定每一个人想要成为什么。不是所有的男性都天生具有男性特质,而对这种特质的要求伤害的既是女性,也是男性。

面对当下明显有利于男性的、基于传统社会建构的价值体系,男性不能说出“我从未参与过这个体系的建成,我也深受其害,你不能够要求我太多”这样得了便宜还卖乖的借口。当大多数公共政策、社会规范乃至个人生活都由男性特质和男性来建立时,社会自然是倾斜的,而身为利益既得者的男性却在此时掩盖自己的能力和影响力,是不道义的。这一点恰恰促成了当前女权主义的兴起。之所以女权主义运动有时过于激进,多少也与男性拒绝放弃既得利益相关。要改变目前激进女权主义运动者们丑化男性的过激阐述,就要让理性、公正的男性发声,行动,将自己与“谈女权色变”的既得利益维护者们分开。只有男性善待了女性,才能让女性客观看待男性。重要的是,这不仅仅是在帮助女性取得平等地位,也是在帮助男性群体重新完成身份构建,更是在鼓励不屈从于传统男性定义的生理男性们获得自由选择并被人尊重的权利。

你从未建立过这个社会架构,但是我们都深受其害。对抗这样的男性特质是男女共同的责任,而在意识到问题时,众多男性却拒绝反对“传统社会对男性的定义”这一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概念,甚至批判女性对此事的积极态度,就绝对不可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