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是,世界上综合能力排名前四十的国家在二战之后并没有互相发动战争。许多人把这个漫长的和平归因于经济依赖性的增长。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本文将从三个方面阐述这个问题,先谈谈经济依赖型到底是什么,再谈谈经济依赖性的原理和理论,最后是是经济依赖性究竟该如何被应用以及一些实例。
当一些国家因为互相之间的贸易往来而逐渐形成的互利关系(也往往包含着互相牵制),我们就将这种特殊的国家间的关系成为经济依赖性。(Gasiorowski, 1986) 此外,如果这个关系因为某种原因遭到破坏,双方在此方面的利益都会遭到重创。
历史上,主要有两种传统学术观点,一种称为自由主义,一种称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更加强调贸易的绝对利益,也就是单纯地某一国家在贸易过程中获利了多少。自由主义认为,贸易所带来的绝对利益会带来一种反战的趋向,即便战争也能带来相等的利益。 同时,相互依赖的程度越高,发动军事冲突的阻碍也就越大。(Rosecrance, 1986)与之相反的,现实主义认为,贸易中的相对利益和贸易关系破坏所带来的后果才是重点。如果相互依赖的程度很低,那么战争就变得毫无意义。如果相互依赖程度高,那一种情况可能会出现:通过战争直接夺取别国生产资料所能够带来的好处大于和平贸易,因为和平贸易常常受制于对方的贸易意愿和其他政治考量。在这种情况之下,冲突可能就会发生。(Mearsheimer, 2001) 一个非常经典的情形就是 贸易中的分工不平等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贸易链中的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依赖性强于其他国家对这个国家的依赖。由于国家总是有摆脱自己对他国的依赖的倾向,冲突极有可能发生 (Barbieri, 1996)。
但是除此之外,未来贸易期望也应该被纳入考虑的范畴之内。在 Copeland 先生的理论中,自由主义和现实主义都各有他的道理,但是也均有弊病。最重要的是,他提出了“贸易期望”这一概念也应该得到考虑。如果贸易期望很高,无论当下的贸易情况如何,未来的战争可能会被缩小,这个时候自由主义可以适用。贸易的扩大可以无后果地带来利益,因为双方都非常期待贸易,反对战争。相反地,如果他国对于未来贸易的态度让某国感到压抑,该国也许就会考虑采取强硬手段,终止和平合作的方式维护其利益。(Copeland,1996) 但是,在考虑贸易期望时,也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和别的影响因素。例如,一个国家会估计别的国家与本国的贸易期望,可是估计的往往会与实际上的产生偏差。因此,贸易期望是十分复杂的,但是是我们考虑国际贸易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日本和美国在二战期间的关系为例,我们可以看出贸易期望的重要性。在太平洋战争前夕,日本80%的石油进口都来自美国。石油是战争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由此可见日本对美国的依赖性之高。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之后,美国要求其陆军从中国大陆完全退出并且承诺不进军荷属东印度(既今天的马来群岛),否则就不再为其提供石油。日本由于无法接受这样的让步,最终还是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尽管发动战争时日本人只求削弱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实力,自知无法击败美国,可是由于贸易期望实在太不理想,日本人并无别的选择。可见,对未来贸易的期望往往能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有时甚至大于现状下的力量对比。
在总结出一套结合贸易预期和两套传统理论的混合理论之后,我们开始研究冷战期间两大阵营的表现。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具有相同的战略企图——争霸世界,但又有着相对立的意识形态及其表现形式(包括经济政策、政治体制等)。因此,我们通过联盟内部和联盟外部两个视角来分析经济依赖性的意义。
在不同的联盟内部,贸易期望是非常高的。这种现象的形成有众多原因,包括共同敌人的形成、相同的意识形态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战争往往不太会发生。例如,著名的马歇尔计划给予了西欧非常大额的“战后经济援助”,美国借此机会将整个西欧收入势力范围之内。后来,虽然西欧逐渐摆脱对美国的依赖性,但是新成立的一系列都提升了西欧内部的互相依赖性。在这种情形下,西欧和平稳定,发展势头良好。在东欧以及苏联地区,虽然没有实行民主政策,但是斯大林体制下的高压控制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和平和稳定。在苏联体制之下,任何动乱都会被武力强行镇压,任何反对他的官员都会受到清洗,而除苏联外的其他地区由于自身能力等原因需要苏联在一些方面的援助,例如军事工业等。总体而言,联盟内部由于在军事和经济这两个最基本的方面的互相依赖,保持了和平稳定。
在联盟外部,由于意识形态的对立,最容易形成紧张局面的两极格局得以形成。因此,在集团之间鲜有经济贸易。在实际贸易和贸易期望均可以忽略的情况下,我们很难将和平的原因归结到经济依赖性上。
经济依赖性在一定条件下为二战后的和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真正导致两大阵营之间没有开战的,却另有他物。
引用:
- Copeland, Dale C.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nd War: A Theory of Trade Expectation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0 no. 4, 1996, p. 5-41.
- Barbieri, K. (1996).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 Path to Peace or a Source of Interstate Conflict?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33(1), 29–49.
- Rosecrance, Richard, 1986. The Rise of the Trading State: Commerce and Conquest in the Modern World. New York: Basic Books.
- Gasiorowski, Mark J.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nd International Conflict: Some Cross-National Evidence.”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 30, no. 1, 1986, pp. 23–38.
- Mearsheimer, John J.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WW Norton & Company, 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