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子,一群艺术爱好者烧掉了著名涂鸦艺术家班克西的作品«傻子»并全程直播,随即以38万美元的高价拍卖了该画作的独一无二的电子版本。这并不是个例,班克西的画作曾经以2310万美元的高价拍出。
虽然班克西是世界知名的涂鸦艺术家,但他从未向大众展示过真容,他的最著名的一张照片就是,套着超市购物袋的头套,脸上一副玩世不恭的笑容。他的作品正如他脸上的笑容一般,给人一种侠盗罗宾汉的感受——以涂鸦的形式,在纽约,费城,伦敦,巴黎,等等等等一众城市宣扬他的正义。而涂鸦这一艺术表现形式,无疑会跟“街头”“大众”等字眼联系在一起。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班克西的所作所为甚至违背法律法规——他在伦敦所做的一幅作品曾被警察清除。但是如今,精英们竟然开始珍视此类文化,这背后的原因却大有说法。
从古至今,无论是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还是卡尔·马克思,马克斯·韦伯等社会学权威的理论中,一定会有社会阶级上的高下雅俗之分。这里的雅包括了精英的文化,而俗包括了大众的文化。谈及高雅文化,你脑海中蹦出来的会是雷雨,是玛蒂尔达,是赛马,是肖邦等等等等。而说到大众文化,一般就是抖音快手,是篮球橄榄球,是嘻哈音乐。
班克西作为一个街头艺术家,自然是一个大众文化的代表者。
如果我们要理解这个现象,就必须要从文化背后的社会关系中寻找答案。就文化本身而言,不同地域、民族、阶层之间的文化是决然没有高下之分的。例如,好些人认为完成一幅制作精良的涂鸦不比完成一尊雕像容易,但是为什么人们会觉得涂鸦是大众的,雕塑是高雅的?理由就在于,崇尚他们的人群是完全不同的。无论是在西欧还是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直接导致阶级的相对固化。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精英和大众所接触、所欣赏的事物区别甚远,这也就导致了二者的审美区别甚远。但是在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美国主导的时代,主流价值观无疑提倡文化的包容开放。搜索引擎的高度发达导致了导致信息的不断廉价化,在谷歌、必应或是百度面前,所有人都是无知者。精英阶层在信息方面的优势不再像过去那么明显,但是为什么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美国的不平等仍然加剧了呢?普林斯顿教授,前哥伦比亚大学系主任夏木思·可汗教授在《特权:圣保罗中学的精英教育》一书中给出了他的答案:一代“新精英”正在崛起。这个时代,精英们卸下文化知识壁垒,开始敞开心扉面向世界,面向多元文化。真正固守在文化壁垒中的,反而是所谓的大众。之所以美国精英教育很少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是因为论及背诵,谁能超过搜索引擎?在当下的时代,真正区分精英和大众的,是接受并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精英而言,接触涂鸦文化可以开阔视野,但是对于大众而言,这就是他们仅有的全部,他们无法接受别的不一样的文化。而与此同时,真正的精英早就已经跨越文化壁垒,把视野看作自己所代表的这一类人的标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