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资本:从竞争出发的现实批判

我们是在惧怕资本,还是在逃避竞争?

Richard Gu
Richard Gu  

生活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无论是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报纸上读到的话语,还是同学高谈阔论间的认知,都对“资本家”这个名词有所抵触。因此,在蚂蚁金服上市被紧急叫停时,大批专家、知识分子,以及网民们拍手叫好。当然,在这个群体当中不乏从经济学层面上支持这一决定的知情人士,但是我在更多的人身上看到的,却是并不成熟的,对所谓“资本家”的抨击。

首先,“资本家”指的是什么,需要先做阐明。根据伟大的马克思先生给出的关于资本家的定义,这个群体的本质特征是在私有制的前提下,掌握生产资料。显而易见的是,如果奉行苏联体制,彻彻底底贯彻公有制,就不会有所谓“资本家”的出现。但是我国在当下采用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因此,有一批企业家开办了自己的工厂,雇佣民工,购买机器,他们有的通过自己的打拼发家致富,有的却在这股浪潮中撞个头破血流。在这批企业家中,有的违背良心,为了利益做出伤天害理之事,但是也不乏好些有良心、有社会责任感的实业家,不能够用极端的形容词包括下所有的个体。

次之,究竟为什么近些年,“反对资本家”的浪潮格外强烈?其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当代青年们受到的信息,无论是来自学校还是来自网络,只要是主流的声音,一定是抨击万恶的资本家的。第二,许多人发现了企业家和普通工薪阶层的收入有较大的差距,便为此而红眼。

对于第一类原因,笔者认为,知道骂资本家容易,但是分辨谁是剥削者,谁是实干家难。我国建国后的历史证明,非公有制经济对实体经济的贡献和推动作用是绝对不可以忽视的。疫情期间,阿里云参与研发的疫情防控地图,健康码等应用居功甚伟,腾讯公司研发的微信、QQ等软件便利了国民通讯,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若是缺少非公有制经济所诞生的这批企业,中国很难向现在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发展。

对于第二类原因,当下,社会上的许多人一提到加班加点,马上就搬出一套“剥削人民”“压榨生活”的理论来,接着再感叹一下世事的变化和人道的缺席。事实上,这样的看法可以被作为逃避竞争的典型。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处地方不存在竞争。只不过相对而言,此类竞争在人口众多的我国尤为激烈。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效率和公平始终是一对矛盾,如果实现了完全公平,那谈何效率?在物质生活没有极大丰裕的前提下,如果没有收入差距,谁还会努力工作?没有人努力工作,国家、社会谈何发展?每每谈及中华民族自认为勤劳、勇敢的特质,中国飞速发展的四十年,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但是我们扪心自问,这种自豪感自何而来?我们凭什么说自己勤劳、勇敢?我们的凭据是悠哉游哉的玩乐生活,还是埋头苦干的勤奋工作?

从历史上来讲,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西方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从各种解读角度来看,社会是在飞速向前发展。经过两三遍年之后,随着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工业革命在英国正式开始。工业革命在大大提高生产力的同时,也给广大工人阶级带来了悲惨的,遭到剥削的命运。因此,欧陆各地的工人运动兴起,之后也见证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国际的诞生。从工业革命起算到现在,西方社会已经走过了将近两个世纪,整体的社会运行已经趋于完善。反观中国,我们只走过了短短四十年,如何有资本去与西方国家的两百年去做比较?差距的缩小不是口号喊出来的,不是八小时工作制挣来的,而是无穷的奋斗努力换来的。竞争从来都不是问题,一定程度上的不平等更是必要的。如果不在这个关头撸起袖子加油干,反而整天鼓吹“反对加班,反对剥削”的口号,才是被西方意识形态入侵了。与其看到为了意识形态而大义凛然地活着,我宁愿在内卷中咬牙切齿地死去。

Reference:

  1. Plato. The Republi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2. Hankins, James. Virtue Politics: Soulcraft and Statecraft in Renaissance Italy.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20.
  3. Machiavelli, Niccolò, Skinner, Quentin & Price, Russell. The princ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4. Maurer, Noel, and Carlos Yu. The Big Ditch: How America Took, Built, Ran, and Ultimately Gave Away the Panama Canal. Princeton, New Jersey; Woodstock, Oxfordshir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1.
  5. The History of Florence, 8/22, p. 1413
  6. Berridge, G. R. "Machiavelli: Human Nature, Good Faith, and Diplomacy."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27, no. 4 (2001): 539-56.
  7. 58th Congress, Second Session, S.D. 51
  8. Government: https://history.state.gov/milestones/1899-1913/panama-canal
  9. Cao Pu,曹普.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由来, Hu-Yaobang information site,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publicized November 1st, 2019. Accessed November 29st, 2020.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1101090344/http://www.hybsl.cn/beijingcankao/beijingfenxi/2013-01-06/33383.html
  10. Mearsheimer, J.J.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2001.
  11. Berridge, G. R. "Machiavelli: Human Nature, Good Faith, and Diplomacy."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27, no. 4 (2001): 539-56.
  12. Scott, Samuel Parsons. Las Siete Partidas, Volume 2: Medieval Government: The World of Kings and Warriors (Partida II). Edited by Burns Robert I.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01.